

德中新闻 NEWS CENTER
中国海外投资风险评级报告出炉,德国获得第一名
DCBC德中商务服务中心位于杜塞尔多夫市中心,作为常年为中资企业与投资者提供优质办公及延伸服务的专业机构, 为中国企业家在德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注册德国公司,德国VAT注册,欧盟商标注册,德国商标注册等。我们的律师与咨询团队提供从公司成立到公司会计税务以及商务拓展等专业支持,最大化的节省企业时间与经济成本,降低可预期的风险。我们协助中企及投资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最优的成本控制,完成公司在德国的法律架构搭建,为企业在德国和欧洲市场的战略发展计划保驾护航。
2021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在京发布了《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21)》。从评级结果来看,德国是总排名中风险最低、评级最高的国家;与瑞士、韩国、新西兰、丹麦、瑞典、荷兰、挪威、新加坡和芬兰这九个国家排在报告的前十名。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排名下降较多。
接下来,DCBC德中商务服务中心为大家从海外投资环境、评级体系、报告数据分析这三个方面详解2021年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
海外投资环境
2020年中国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流量为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全球比重的14.5%。截至201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位于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荷兰。可以说,中国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国企业以及经济发展。但如今,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正逐渐失去中资的青睐,德国成为投资风险最小,评级最高的国家。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次因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风险因素而遭遇挫折,再加上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等因素引发的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新机遇。因此,做好风险预警,进而准确识别风险,有效应对相应风险,是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的重要前提。
评级体系
国家风险评级体系构建了经济基础、偿债能力、社会弹性、政治风险和对华关系五大指标及 41 个子指标,报告涵盖了占中国海外投资流量超过九成(不含避税港)的114个样本国家,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政党更迭风险、缺乏政府间协议保障风险、金融风险以及东道国安全审查等主要风险,为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率提供参考。
报告数据分析
德国是总排名中风险最低、评级最高的国家:得益于社会政治经济对华关系,德国成为中企对外投资排名中风险最低,评级最高的国家。
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持续对接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逐渐增多,中德两国迎来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大幅增长。2019年1-7月,中德双边贸易总额为1069.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4%。中国对德投资金额新增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德国对中投资金额新增11.7亿美元,同比增加62.7%。并且,中德两国经贸合作领域较为广泛,包括电机、运输设备、化工、纺织产品等传统领域,以及电动汽车、清洁供热等新兴领域。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可见,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及广泛的合作领域为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利支撑。
另一方面,德国出台一系列吸引投资的投资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中欧班列”也增强了德中的交通运输联系。截止到2019年10月,在中欧班列已经通行的65条线路中,连接中德两国的铁路数目约20条,为各国之首。在中欧班列带动下,中国与德国铁路贸易大幅上涨,德国的汉堡、慕尼黑、杜伊斯堡等城市也都成为中国陆路运输商品在欧集散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的增长点: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中等风险,沿线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整体较为薄弱,经济稳定性差;部分国家地缘政治复杂,而且内部社会弹性和偿债能力也比较低,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赴美上市的企业也面临更多困难:美国的政治风险和偿债能力指标下降,美国排名也下降了8位,美国巨额债务问题引起全球市场担忧。中美经贸摩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中国对北美地区投资受阻程度和双边政治关系评分进一步下降,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基本停摆,赴美上市的企业也面临更多困难。
新冠疫情未改海外投资风险格局:虽然投资风险较低的发达国家,疫情控制不理想,但是从排名上来看,并没有收到严重的影响,德国依然稳居第一;例如美国,疫情控制也并不是很理想,排名依然下滑很多,取决因素主要偿债能力、政治风险方面;例如非洲国家,虽然疫情相对较轻,由于政治经济不稳定性,投资风险仍然较高。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没有改变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排名的大体格局;反而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波动加剧、债务加重等经济脆弱性问题在疫情中暴露无遗。
免责声明: 本文章信息内容出自及参考德国各新闻媒体和科研文献等,文中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若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若信息存在差异,请以各官方新闻发布信息为准。